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我院陳剛博士高影響因子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趙怡芳教授指導的陳剛博士等在細胞源性微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ransformation of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into Quantum-Dot-Labeled Nanovectors for Antitumor siRNA Delivery”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DOI: 10.1002/anie.201410223),該期刊2014年的影響因子為11.336,影響因子刷新我院曆史記錄。

        細胞源性微粒是從細胞膜上脫落的攜帶母體細胞特征性生物信息分子的膜性囊泡,在許多生理病理學過程中充當信息傳遞載體,并可作為多種疾病早期診斷及預後評估的重要指标。目前,細胞源性微粒的标記成像仍主要依賴于有機熒光染料,然而有機熒光染料自身存在的諸如易光漂,熒光強度低和非選擇性染色等缺陷極大限制了其在微粒标記示蹤和動态成像中的應用。此外,當前針對細胞源性微粒的熒光标記和功能化修飾主要通過“間接包裹”的策略實現,缺乏選擇性,标記效率低且生物相容性不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細胞源性微粒生物學行為及其潛在應用價值的進一步研究和揭示。

        基于這一現狀,陳剛博士等首次提出通過磷脂衍生物“自然嵌合”的策略獲得膜生物素化的細胞源性微粒,再用親和素修飾的量子點通過親合作用實現對細胞源性微粒的量子點标記。與現有标記方法相比,該标記策略具有特異性好、效率高,且溫和可控等顯著優勢。同時,量子點獨特的光學性能可為細胞源性微粒的示蹤及動态檢測提供極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可通過進一步向量子點标記的細胞源性微粒中高效載入治療性小幹擾RNA,将其轉化為一種可示蹤的小幹擾RNA遞送載體,對于腫瘤靶向成像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為制備基于細胞源性微粒的多功能納米載體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可望對細胞源性微粒相關的生物學問題探索和臨床轉化研究産生重要影響。

        該研究成果為我院趙怡芳教授課題組和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龐代文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為我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外科陳剛博士,龐代文教授和趙怡芳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