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納米權威期刊ACS Nano發表我院趙怡芳教授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口腔醫學院趙怡芳教授研究團隊在細胞源性微囊泡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16年12月22日以“Magnetic and Folate Functionalization Enables Rapid Isolation and Enhanced Tumor-Targeting of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為題發表在國際納米研究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該期刊2015年的影響因子為13.334。

        細胞源性微囊泡是以出芽方式從細胞膜上脫落的攜帶母體細胞特征性生物信息分子的納米級膜性囊泡結構,在許多生理病理學過程中充當細胞間信息傳遞載體。基于細胞源性微囊泡天然的運載屬性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細胞源性微囊泡被認為是極具前景的基因或藥物遞送平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将細胞源性微囊泡作為藥物遞送載體用于腫瘤靶向治療。然而,目前細胞源性微囊泡的獲取仍主要依賴于差速離心,該方法過程繁瑣、耗時,且受限于昂貴的高速離心設備。此外,未經修飾或改造的細胞源性微囊泡所具有的腫瘤靶向性較弱,難以在腫瘤部位選擇性富集。基于這一研究現狀,趙怡芳教授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細胞源性微囊泡分離、富集和靶向修飾的策略和方法。該團隊利用磷脂衍生物“自然嵌合”的策略獲得膜生物素化和葉酸化的細胞源性微囊泡,再用親和素修飾的磁性納米顆粒通過親合作用實現對細胞源性微囊泡的磁性修飾。經過葉酸和磁性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胞源性微囊泡,可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迅速從大體積細胞培養上清中得到分離和純化,該策略為細胞源性微囊泡的分離和純化提供極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可通過進一步向磁/葉酸修飾的細胞源性微囊泡中高效載入阿黴素等腫瘤治療藥物,将其轉化為一種具有磁、葉酸雙重靶向的抗腫瘤藥物遞送載體,對于腫瘤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為細胞源性微囊泡的大規模快速分離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新途徑,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細胞源性微囊泡的腫瘤靶向性,有望對細胞源性微囊泡的臨床轉化研究産生重要影響。

        該研究成果主要在8858ccl8利网址口腔醫學院完成,我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外科張偉醫師和2014級博士研究生餘自力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外科趙怡芳教授和陳剛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團隊近兩年來連續在細胞源性微囊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與8858ccl8利网址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龐代文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已先後在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年影響因子11.709)和《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5年影響因子13.038)上發表。此外,該研究團隊還先後在《牙科研究雜志》(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上發表了兩篇口腔癌患者循環微囊泡相關的系列研究論文,且其中一篇被選為雜志封面。


原文鍊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