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闆源性抗腫瘤納米仿生材料研究獲重要突破
我院張文峰、孫志軍教授研究團隊與我校物理學院趙興中、劉威教授研究團隊通力合作,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在血小闆源性抗腫瘤納米仿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2017年2月1日發表在國際納米研究領域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被選為當期封面文章。該期刊2015年的影響因子為11.38。
論文題目為《Antitumor Platelet-Mimicking Magnetic Nanoparticles 》(《納米仿生血小闆膜磁靶向抗腫瘤納米材料》)。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饒浪和我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外科蔔琳琳醫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威教授與我院口腔颌面頭頸腫瘤外科孫志軍教授同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傳統化療藥物存在諸多難題,如化療副作用、機體對于化療藥物的清除等等。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通常将藥物進行修飾或者采用修飾過的納米材料荷載藥物從而減低副作用、增加藥物循環時間。這種策略的缺點在于機體難以清除外來的非天然材料,導緻另一種形式的副作用。因此目前臨床能夠應用的納米制劑抗腫瘤藥物少之又少。近兩年來,基于納米仿生材料技術的研究有望改變這一現狀,即通過使用機體本身的細胞成分來構建納米仿生載藥體系,可逃避機體自身監視系統吞噬,從而大大增加了藥物在體内循環時間。
通過跨學科交叉合作,課題組在早期采用紅細胞膜、癌細胞膜構建納米仿生抗腫瘤材料的基礎上,通過采集同源小鼠血液中血小闆制成納米級别膜系統,與此同時,通過将已被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的具有超順磁性及光敏感性的氧化鐵納米顆粒包裹于内,達到磁靶向、磁共振成像以及光熱治療的效果。動物實驗已經證明單純光熱治療即可明顯減小腫瘤大小,同時不引起機體對于納米材料的清除。
近兩年來,該團隊通過與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課題組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研究論文已先後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2015年影響因子8.315)和《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15年影響因子18.96)上發表。這是我院與兄弟學院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又一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