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選派出國博士後在唇腭裂緻病基因功能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揭示唇腭裂基因突變緻病分子機制
我院選派到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博士後劉歡醫師對唇腭裂GWAS研究功能性解析取得進展,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non-coding variants at 1p22 that are functional for non-syndromic orofacial clefting”(《非綜合征型唇腭裂位于人類染色體1p22區段功能性緻病常見突變鑒定》)為題,于2017年3月13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雜志在線發表。這是我院研究人員繼邊專教授團隊于上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表 “Genome-wide analyses of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palate identify fourteen novel loci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非綜合征型唇腭裂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14個新的易感位點和遺傳異質性》)之後,在唇腭裂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
唇腭裂是人類最常見的胚胎發育缺損之一,在全世界範圍内有非常高的發病率。該疾病對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不同程度上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遺傳病學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一部分唇腭裂的發病與患兒的遺傳背景有關,而不同遺傳背景的唇腭裂患兒手術預後也有差别。因此,唇腭裂的精準遺傳診斷對個性化的産前幹預防控和患兒的綜合序列治療起到指導作用。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能夠有效的确認與唇腭裂相關的緻病基因位點,而從生物學功能上驗證這些“相關”緻病位點,是推動遺傳研究向臨床精準診斷轉化不可或缺的環節。劉歡醫師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注釋、轉基因動物模型以及基因編輯手段,以唇腭裂GWAS所報道的亞洲人群最常見的易感基因位點1p22為例,從十多個“相關”緻病位點中确定了3個生物學功能緻病的基因突變。該研究不僅精準的确認了唇腭裂1p22區段的功能緻病突變,更提出了廣泛适用于遺傳病GWAS結果功能研究體系,推動了遺傳病學研究向臨床診斷的轉化。
劉歡醫師于2014年受我院資助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Jeffrey Murray教授(現任職于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項目組進行博士後研究。在導師指導下,對非綜合征型唇腭裂和非綜合征型腭裂遺傳病學結果進行系統化的功能精細解讀。三年博士後期間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期刊發表論文6篇。